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2022-08-29 09:59

我们都知道,新能源是大势所趋……然后呢?

包括很多招商人对这句话的理解,也仅仅留在表面,说不出个所以然。

而且大家一听到新能源,一听到光伏产业,就会下意识地想到“骗补贴”。

但是,从“垃圾产业”变成“财富密码”,中国的光伏产业,还真就是靠补贴干到世界第一的。

在8月25日的专题直播中,谷川产业研究院咨询顾问——王韬围绕光伏产业,讲透了产业链与产业发展机遇,话题直击招商痛点。

扫码关注谷川联行视频号

观看直播回放▼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“虚胖”的开局

狭义地说,光伏产业就是太阳能发电产业,光伏产业最核心的产品就是太阳能板,而太阳能板的核心材料就是晶体硅。

掌握了晶体硅(多晶硅、单晶硅)的生产,就掌握了光伏产业的上游。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但是多晶硅制造的技术含量很高,考验的是一个国家的化工产业。

在制备工艺的研究上,我们与国外差不多是在同一时间起步的,最初的差距并不大。

1987年后,一切都不一样了。

那一年,美国乙基公司的生产线试验成功,率先实现了多晶硅的工业化生产,很快进入了年产数百吨、数千吨的大生产时代。

中国虽然有太阳能电站,但是基本上都是实验性质的,没有产能,很多器材要靠进口。

直到2005年,我们才做出年产300吨的示范生产线,具备了工业化生产能力。2007年,第一条千吨级生产线建成,产业化正式开始。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背后的力量,来自德国、西班牙等欧美国家的太阳能电池优惠政策。

当时,欧美政府鼓励民众使用清洁能源,太阳能电池板的需求暴增,多晶硅原料一度告急,价格暴涨,甚至突破了每公斤400美元。

这么大的需求,这么高的溢价,引得各路资本纷纷入场。

于是,到2009年,中国已有19家企业开始生产多晶硅,年产超过3万吨,占世界产能的50%以上。同时,还有50家公司正在建设、扩建、筹建多晶硅的生产线。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按照这个节奏,2010年,全国多晶硅产量将突破10万吨,但当时全国的需求只有不到2万吨,全世界的需求也就4万吨左右。

每家企业都在争夺最大产能,场面极其混乱。

果然,正当众多中国企业疯狂布局多晶硅生产的时候,大厦轰然崩塌。

祸不单行,全线雪崩

第一波打击,来自欧债危机。

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让欧洲损失严重,但欧洲很多国家都在用欧元,不能独立调整汇率和利率,只能用扩张性财政政策来刺激经济。

简单来说就是“以债养债,借钱还贷”。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资不抵债的欧洲各国只好勒紧裤腰带讨生活,饭都吃不起了,哪还有心思搞别的。

于是,各国政府纷纷把各种“锦上添花”的补贴都给取消了。

中国的“多晶硅狂热”来自于欧美市场对多晶硅的需求,而这种需求又是靠补贴驱动的。

补贴没了,需求也就消失了。

最后,国务院宣布多晶硅生产属于“产能过剩行业”,给这场狂欢画上了一个尴尬的句号。

第二波打击,来自于欧美国家的制裁。

在全球市场的竞争中,中国实际上占据了一定的优势。充足的产能和规模生产带来的超低价格,瞬间就击垮了西方厂商经营多年的壁垒。

欧美国家看不得中国的企业在世界市场上攻城略地,于是想方设法搞事情。

具体的处理方式,就是给中国产品加上了“双反”关税,强行提高价格,削弱价格优势。

这种手段的杀伤力非常惊人。

中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本来就源自于超低的价格,现在对方强行把价格抬高,中国产品的竞争优势瞬间就荡然无存。

2012年,中国的光伏产业遭遇雪崩,全国43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全部停工,无一幸免。

大反击,从补贴开始

第一回合,我方完败。

失败很正常,毕竟当时中国企业的优势只是低廉的价格,并不具备核心竞争力。

就算欧美国家不加征关税,我们的光伏产业还是会崩——硅晶材料需要大量进口,如果国外厂商集体抬价,价格优势同样会荡然无存。

2010年,我国的光伏装机量只有500MW,东欧小国捷克竟然有1.5GW,是我们的三倍。

核心技术在别人手上,核心市场也不在国内,国产厂商发育不良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
所以,想从根本上和欧美企业一决雌雄,既要掌握核心技术,还要有一个庞大的国内市场。

于是,中国政府开始了大反击。

既然欧美政府选择把我们视为对手,那么,我们也有必要扮演一个合格的对手。

面对各种“双反”,中国也对欧美厂商的产品展开了对等的制裁。

效果立竿见影:

美国多晶硅企业彻底失去了中国市场 ,德国多晶硅企业则主动妥协,和中国政府达成了价格承诺。

我们的第二步,是光明正大的补贴。

中央先后发布《太阳能发电发展十二五规划》和《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》,明确了电价补贴标准和年限,将多晶硅生产从产能过剩行业中摘除。

中国的光伏产业当年就活了过来,先后有16家企业开工复产。

在官方政策的扶持下,中国产品重新获得“低价格优势”,技术实力也在不断增强。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2014年,美国在第一次“双反”关税的基础上,开始进行二次“双反”。

我们也果断接招,中国商务部和海关总署下令:禁止以加工贸易进口多晶硅。

传达的信息非常明确:

第一,中国企业不能再赚“血汗钱了”,“两头在外”的格局必须改变。

第二,既然他们不让我们赚他们的钱,那么我们也不能让他们赚我们的钱。

之所以有底气和外国企业高强度对线,是因为我们掌握了核心技术。

和几年前那个“虚胖”的资本怪胎相比,中国光伏产业已经悄然完成了一场“蜕变”:

技术上:摆脱了对国外的依赖,实现了自主。

模式上:告别了“两头在外”的加工贸易,吃到了更大更甜的蛋糕。

政策上:得到了国家充分的支持。

顺理成章地,中国从西方手中接过了光伏产业第二轮扩张的指挥棒。

中国光伏产业有多恐怖

摆脱“两头在外”的困境,中国光伏产业不仅手握自主技术,还有庞大的国内市场。

剩下的,就只是表演时间了。

2015年,中国生产了16.5万吨多晶硅,占全球总产量47.8%。生产了全球79.8%的硅片,生产了全球66%的太阳能电池片,其他组件的产量也达到了全球总产量的69.1%。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多晶硅前十大企业中,中国占4家;硅片前十名中,占了9家;电池片前10名中,占了7家;其它组件前10名中,占了6家。

光伏产业再度升温 招商机会如何捕捉

到2021年,我国的多晶硅产量已经连续11年居全球首位,新增装机量连续9年居全球首位,光伏制造端总产值突破7500亿元。

无需过多解释,数据足以说明一切。

更重要的是,完成这些装机量的设备、原材料也都是我们自己独立自主掌握的。

如今,在“双碳”目标的驱动下,新能源产业迎来了又一轮的需求爆发期。

从2007年到2017年,中国人花了十年时间把一个全新的产业从零开始,做到了世界第一。

背后的驱动力,无非是市场和技术。

技术是企业安身立命的本事。掌握了技术,面对别人的各种威胁才能泰然自若。

市场则是企业的后院。有了市场,才能有足够的发育空间。尤其是庞大的国内市场,对于科技企业的发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。

在如今的世界产业链上,没有技术、没有国内市场的国家根本没有任何叫板的权利,除了乖乖奉上资源、劳动力,没有任何选择余地。

这样的日子,我们也曾体验过。但幸运的是,我们到底还是挺过来了。

所以到底还是“强者自强”。就像中国的光伏产业,技术、市场、政策全部到位之后,自然而然地就能登上产业宝座。

来源:招商网络

展开
投资咨询热线
400-168-6016
  • 招商引资政策
  • 工业用地信息
  • 厂房租购平台
  • 其他招商信息
  • 已为您免费生成了个人网上空间
    快去查看吧~
    政策下载
    在线咨询
    电话沟通
    电话咨询
    400-115-5265
    免费下载产业扶持资料